下級欄目   當前位置:首頁 > 工作動態 > 行業動態
打造高水平安全 護航高質量發展——應急管理部有關負責人回應熱點問題
2024-09-12

                                                                                                                  (來源:新華社)

  應急管理工作保障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成效如何?今年汛期災后恢復重建進展如何?怎樣進一步推進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4日舉行的“推動高質量發展”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應急管理部有關負責人回應相關熱點問題。

  為高質量發展營造安全環境

  安全是發展的基礎。“我們以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全力防風險、保安全、護穩定,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營造了良好的安全環境。”應急管理部副部長王道席說,截至8月底,今年全國生產安全事故總量同比下降25.7%,重特大事故下降45.5%。

  消防安全是公共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消防救援局局長周天說,近年來,消防救援部門緊盯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開展隱患治理。立法立標方面,先后出臺了消防規章制度23部,會同有關方面發布消防領域國家標準68部、行業標準35部。專項整治方面,持續推進電動自行車、消防產品質量安全隱患集中整治;督改占堵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消防車通道等問題376萬余處。

  礦山行業安全是安全生產的重中之重、難中之難、危中之危。“今年以來,應急管理部、國家礦山安全監察局以強力推進《關于防范遏制礦山領域重特大生產安全事故的硬措施》硬落實為主線,有力促進了礦山安全生產形勢平穩向好。”國家礦山安全監察局局長黃錦生介紹,截至8月底,今年礦山生產安全事故起數、遇難人數同比分別下降了25.6%和31.99%。

  我國是地震災害多發的國家,探索我國地震孕育發展規律至關重要。中國地震局局長王昆介紹,中國地震科學實驗場是國際上唯一針對大陸型強震進行系統研究的地震科學實驗場,目前已全面開工建設,建成后將具備在塊體邊界帶識別6.5級以上地震孕震體的能力。

  “中國地震科學工作者努力將實驗場打造成為世界地震科學中心、地震科技國際合作中心、世界地震人才中心。”王昆說。

  全力做好受災群眾生產生活保障

  受極端天氣影響,今年以來全國多地發生暴雨洪澇災害,部分地區受災嚴重。國家防災減災救災委員會辦公室、應急管理部針對性地采取措施,全力確保受災群眾得到妥善安置和救助。

  “總的來看,我們救災響應的時效更強、頻次更高、措施更實,持續傳遞了‘國家在行動’的有力信號。”王道席介紹,在汛前,推進災害救助預案體系建設,加強救災物資向鄉村一線預置;災中,提前啟動救災應急響應,今年已累計啟動國家救災響應達21次;災后,根據災情變化動態調整響應等級,先后5次提升響應等級。

  在救災款物調撥方面,入汛以來,應急管理部會同財政部預撥了9批次中央救災資金31.25億元,撥付效率更快、支持力度更大;會同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調撥了21批次47.32萬件折疊床、被褥、家庭應急包等中央救災物資;針對各地災情特點和群眾急需,多次啟動應急物資政社協同保障機制,調撥了大量食品、生活用品等緊缺物資。

  此外,有關方面組派多個核查組、專家組、指導組,蹲點式協調解決困難和問題,指導地方開展救災救助工作,特別是緊盯集中安置點的管理服務,指導有序組織物資發放,努力保障受災群眾食宿等基本生活。

  王道席表示,目前災區基礎設施搶修搶通、倒損住房重建修繕等災后恢復重建工作正在抓緊推進,后續將持續跟進加強指導,相信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災區一定能早日重建美好家園。

  奮力推進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部署推進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提出“完善公共安全治理機制”。王道席表示,這為進一步深化應急管理改革指明了方向、注入了動力。下一步要堅持統籌發展和安全,著力健全體系、完善機制、強化基層、提高能力,奮力推進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

  ——著力強化“救”的能力。加快推進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整合改革,盡快建成東北、華北、華中、東南、西南、西北六個區域救援中心;對標斷路、斷網、斷電等極端條件下的實戰需求,加大先進專業裝備研發配備力度;抓緊修訂印發《國家突發事件總體應急預案》和專項預案;指導各地建強省、市、縣應急指揮部,配套完善通信網絡和信息系統。

  ——著力提高“防”的質量。動態優化重大事故隱患判定標準體系,完善專家和專業技術服務機構參與排查整治工作長效機制;幫助企業建立健全隱患自查自改常態化機制;完善地方政府重大事故隱患治理督辦制度,建立相關部門審核把關銷號機制。

  ——著力夯實基層基礎。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進一步提升基層應急管理能力的意見》,文件印發后將會同有關方面認真組織實施,切實筑牢應急管理第一道防線;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首次摸清了我國災害風險“家底”,將持續用好普查成果,推動風險源頭管控和隱患精細化治理,不斷提高基層綜合減災能力。

上一篇: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質量發展(推動高質量發展·權威發布)

下一篇:一圖讀懂丨2025年全市安全生產、防災減災救災和消防工作要點
 
渝ICP備23005697號 渝公網安備:50019002503628號
技術支持:飛?萍
掃一掃關注我們
版權:重慶市安全生產科學研究有限公司
地址:重慶市沙坪壩區大學城東路20號重慶科技大學眾創之家3、4樓
電話:023-68705577 、16602328038
傳真:023-6857845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定边县| 漳平市| 类乌齐县| 历史| 锡林浩特市| 宝山区| 湖南省| 奉化市| 云阳县| 馆陶县| 惠州市| 育儿| 柳河县| 吴忠市| 平昌县| 荥阳市| 新郑市| 卢湾区| 武强县| 竹山县| 中卫市| 珲春市| 成安县| 诸城市| 郁南县| 叙永县| 盐城市| 四平市| 和平县| 郎溪县| 揭西县| 高唐县| 右玉县| 方山县| 马边| 宁明县| 抚松县| 双峰县| 曲麻莱县| 扶风县| 邯郸市|